
|
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正逐渐形成共识。中国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包括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示范城市群项目,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从科研向产业化过渡。然而,当前燃料电池汽车仍面临经济性挑战,如氢气价格偏高和基础设施不足,导致商业化推广进程缓慢。行业正处于从“可用”向“好用”转变的关键阶段,需通过技术创新和场景拓展实现突破。 2025年10月31日,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中军在第十三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上表示,政策支撑如氢能高速免收通行费正优化TCO,尤其在重载物流场景中,49吨重卡在氢气价格降至25元/kg时已接近燃油车经济性,而高速费减免可进一步提升优势。侯中军介绍了捷氢科技“商乘并举”的示范实践,包括物流场景中的钢铁厂原材料短倒运输、客运场景中的上海燃料电池公交车和虹桥网约车项目、发电场景中的内蒙古热电联供以及低空经济中的无人机应用,凸显燃料电池在长续航场景的能量密度优势。 同时,捷氢科技通过纵向研发体系、自动化生产和关键材料国产化提升竞争力,下一代产品P5平台将额定效率提升至55%,成本较P4平台降低30-40%。 侯中军强调,产业链协同降低氢价至关重要,因为燃料成本占TCO约60%。最后,捷氢科技表示,未来将通过技术提质降本和政策协同,致力于实现TCO“油氢同价”,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应用。 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市场化拐点初显 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在国家示范城市群项目的持续推动下,已逐步进入规模化应用的1.0阶段。截至2025年9月,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突破3万辆,加氢站数量超过560座,规模位居全球首位。在政策层面,氢能已被确立为未来十年的重点发展方向,各地方通过实施氢能高速通行费减免等具体措施,有效降低车辆运营成本。然而行业在商业化推广过程中仍面临氢气价格偏高的现实挑战,导致整车总拥有成本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尚未形成明显优势,终端用户的使用积极性受到制约。 当前阶段,燃料电池汽车已在物流运输、城市客运等多个场景完成千辆级示范运行,充分验证了产品的基本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但在全生命周期经济性方面仍未达到市场预期。行业下一步需从政策引导、技术突破和基础设施完善三个维度协同发力,系统推动用氢成本下降。目前燃料电池系统均价已降至2000元/千瓦以下,但氢气价格虽然较前期显著下降,但与“油氢同价”的最终目标仍存差距。随着绿氢制备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氢能高速通行费减免政策的落地实施,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化拐点有望加速到来。以渝黔氢能绿色物流干线和北京至济南跨省运输为代表的氢能高速项目已开展试点运营,通过免除高速通行费显著提升运营经济性。这些项目主要面向重卡运输场景,在特定线路和运营条件下,其总拥有成本已接近传统燃油车水平,为后续规模化推广奠定实践基础。行业普遍认为,燃料电池汽车已从技术可用阶段过渡到市场可用的前期,下一步需要通过深化场景应用来实现商业化突破。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以场景驱动规模 场景示范是推动燃料电池规模化应用的核心路径,捷氢科技通过多元化场景验证探索商业化突破口。在物流运输领域,除钢铁厂原材料短倒运输外,还在整车工厂零部件配送、城市冷链物流等场景实现应用突破。其中49吨燃料电池重卡在泰山钢铁运输场景中,搭载128kW系统,日均运营250-300公里,在氢气价格25元/公斤时已显现经济性优势。氢能高速示范项目呈现连点成线趋势,如quot;沪甬城际物流quot;项目通过免收高速通行费,使49吨燃料电池重卡在干线运输中TCO优于柴油车和纯电动车,特别是在单程270公里的西安至韩城运输通道中,长距离运营优势更加显著。 客运场景实现多维度布局,上海金山化工区通勤班车采用11.6米客车,续航超300公里,每年可减少35吨碳排放。在网约车领域,虹桥枢纽投放的500辆燃料电池MPV已完成13.53万订单。为提供低成本燃料电池乘用车解决方案,企业开发了氢电增程式混动架构,将燃料电池功率降至40千瓦,整车纯电续航超250公里,综合续航达1000公里。 发电场景实现热电联供创新模式,内蒙古固定式发电站额定功率300kW,年发电量180万千瓦时,配套2套1000Nm?/h碱性电解槽,实现新能源车充电和场站供热。广州微电网示范工程达到2.5MW额定功率,可满足250户家庭用能需求。低空经济领域,燃料电池无人机在重量能量密度上比锂电池高一倍,在油气勘探、电力巡检等长续航场景展现优势,特别是在北方高寒条件下具有不可替代性。 专用场景拓展至环卫作业和特种车辆领域,嘉定区环卫车实现垃圾清运作业,氢能巴哈赛车开创了越野赛事新应用。这些场景验证表明,燃料电池技术在不同应用环境下的适应性逐步增强,但需要针对各场景特点优化技术方案,才能实现规模化复制推广。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以创新催化变革 技术创新是推动燃料电池商业化进程的核心驱动力,捷氢科技通过构建纵向一体化的研发体系,实现了从双极板、膜电极到电堆系统的全链条自主开发。公司建立了覆盖-50℃至5000米海拔环境的测试验证平台,拥有300余套专业测试设备,形成了70多项测试标准,确保产品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在制造环节,企业采用数字化智能工厂模式,通过高速双面直涂技术、quot;卷对卷quot;膜电极压合工艺、高精度自动堆叠技术等创新制造工艺,实现年产6000台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产业链生态建设方面,公司以quot;大国产化quot;为战略核心,全面推进核心原材料、电堆部件、系统零件及制造装备的国产化进程。目前已完成两个型号产品的全链条自主化,国产关键材料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持续迭代不断提升竞争力。测试数据显示,产品在1000小时耐久性测试中性能衰减小于1%,验证了技术的成熟度。 产品创新层面,公司建立了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到专用设备的完整产品型谱。新一代P5平台将系统额定效率从45%提升至55%,成本降低30%-40%,功率密度显著提高。针对氢能高速场景,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目标效率达到55%。在乘用车领域,创新性地采用增程式架构,将燃料电池功率优化至40千瓦,有效降低整车成本。这些技术创新成果正在推动燃料电池从示范应用向规模化商业应用转型,为产业化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未来展望与挑战 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下前景广阔,但商业化进程仍面临多重挑战。未来五年,随着国家氢能产业规划的持续实施和绿氢制备规模的扩大,燃料电池汽车总拥有成本有望逐步实现“油氢同价”,特别是在重载物流和氢能高速等优势场景将率先突破。技术层面需重点提升能量密度和系统寿命,以适应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需求,当前燃料电池重量能量密度已比锂电池高一倍,在无人机长续航场景展现潜力。基础设施不足和氢气价格偏高仍是主要瓶颈,截至2025年全国加氢站虽超560座,但运营效率有待提升,需通过氢能法规完善和网络化布局破解制约。 企业应深化场景创新,扩大在发电、工业备用电源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在市场驱动与政策引导的协同作用下,燃料电池汽车将从小规模示范向大规模商业化演进,最终成为中国新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技术创新持续催化产业变革,新一代产品通过提升功率密度和优化系统效率,为商业化提供支撑,其中额定效率从50%提升至55%的突破显著改善经济性。低空经济领域成为新增长点,燃料电池在无人机应用中的续航优势明显,预计在长航时任务中替代传统电池方案。通过多场景示范的积累和全产业链协同,行业将逐步突破经济性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十年前,想要买一台家轿,身边的朋友毫无例外都会推荐合资品牌。而最近,当我和亲朋好友们谈论买车话题时,...

年轻人买车不只是为了方便日常通勤,也为了能随时随地去郊外“撒撒野”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过去,能够满...

自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吉祥物冰墩墩逐渐成为新晋顶流网红,有的商场把它当成吸睛神器,有的家庭把它作为温...

双十一临近,各种福利攻略铺面而来。奇瑞诚意满满,新世代潮跑SUV欧萌达“神助攻”,送上双十一限时五重...

当下10多万级的紧凑型SUV市场,自主品牌还是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话语权。不过,随着合资品牌新车型的不断...

估计任何一个花粉都没有想到被余承东疯狂吹捧的问界M7安全性如此之差吧,不知道多少理性的消费者感到庆幸...
随着空气慢慢暖和起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车上,通风都是一件需要落实的事情了。尤其是春季有利于病毒传染,如...查看全文
掐指一算,立冬已过,winter is coming!每年都是还没做好入冬的准备,人...查看全文
2022G20峰会将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作为G20峰会官方用车,300台五菱首款新能源全球车Aire...查看全文
11月8日至10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2022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期间正式发布了“2022...查看全文
近日,由《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上海市虹口区工商业联合会主办的“2025第三届航运巾帼论坛”在上海虹...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