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11日,盖世汽车注意到,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特斯拉机器人量产正面临难题。 据悉,特斯拉不仅将Optimus的年产目标从5000台下调至2000台,更因机器人手部和前臂设计存在严重技术难题,工程团队迟迟无法实现类人灵活操作,该公司已暂时停产并积压大量无手机体。 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工程团队难以打造具有人类般灵活度的机械手,这一问题早在2024年夏天便被发现,但团队经过数轮尝试后仍未突破。 马斯克曾在播客中坦言,手部精细操作是整个项目最难环节,公司已将资源集中于重新设计,但未给出复产时间表。此前,他也在多次采访中提到,要实现类人手的复杂动作是一项工程上的重大关卡。 此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一个事实:实现真正类人灵活操作的技术鸿沟,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深邃。 人形机器人领域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我们能够教会机器人行走、下蹲、甚至打拳,却难以赋予它们一双能够灵活操作物体的“双手”。这场由一双机械手引发的量产难题,正在成为检验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成熟度的试金石。 从5000台到2000台,再到“无手”积压的骤变 特斯拉对于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野心,自其首次亮相以来便昭然若揭。 马斯克在访谈中将Optimus人形机器人定位为特斯拉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产品”,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公司的汽车业务和全自动驾驶技术。 去年9月,马斯克曾表示Optimus最终将占特斯拉市值的80%。马斯克甚至押上了自己的薪酬。在下个月的股东大会上,股东们将投票决定是否批准马斯克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该方案部分取决于特斯拉未来10年内能否成功部署100万台机器人。 这种愿景驱动下,设定一个激进的量产目标——2024年生产至少5000台——似乎顺理成章,它符合特斯拉一贯的“高目标驱动”文化。 然而,工程的严谨性很快对商业雄心提出了挑战。 报道指出,首先是有工程师内部提出反对,认为5000台的目标不切实际,促使公司将目标下调至2000台。这第一次“缩水”已经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项目在初期就可能面临整体集成或核心部件成熟度不足的问题。但真正的“滑铁卢”发生在更底层、更精细的环节——机械手与前臂的设计。 知情人士透露,工程团队在打造具有人类般灵活度的机械手上遇到了严重技术难题。这一问题在2024年夏天被识别,但经过数轮迭代尝试后,团队依然未能突破瓶颈。 其直接后果是:生产线能够制造出机器人的主体躯干、四肢和头部,却无法为其装上能够精细操作的手部。最终,公司不得不做出“暂停生产”的艰难决定,以避免制造更多无法完工的半成品,导致工厂内积压了大量缺失关键部件的“残次”机体。 这一从5000到2000,再到因局部难题而全面停产的演变过程,清晰地勾勒出理想蓝图与工程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它表明,即使是像特斯拉这样以垂直整合和快速迭代著称的公司,在攻克人形机器人这种极端复杂的系统时,也无法绕过基础物理和机械工程的客观规律。 目标的层层下调与最终的生产停滞,是一次对过度乐观预期的修正,也是对行业整体技术成熟度的现实检验。 灵巧之“手”,怎么这么难? 正如前文所述,马斯克本人在播客节目中坦言,“手部的精细操作是整个设计中最难的部分”。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评价,背后是整个机器人领域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高峰。 首先,从生物仿生学的角度看,人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精密系统。 人类的手有27个自由度,包含27块骨头、29个关节、34块肌肉,以及数不清的神经末梢——这是一个经过了数百万年进化的“精密仪器”。 这个“仪器”由大量的关节、肌肉、肌腱和神经末梢协同控制,能够实现抓、握、捏、揉、弹等成千上万种精细动作,并具备敏锐的触觉反馈,这样的能力造就了人类文明。 但对机器人来说,要复刻这样的能力,十分具有挑战性。 要将这套高度集成的生物系统,通过电机、执行器、传感器和刚性材料进行工程化复现,其难度超乎想象。 在此大胆推测,Optimus团队面临的,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足够多的驱动单元以实现多自由度运动;如何确保这些驱动单元具备足够的功率密度和响应速度,同时又能精确控制力度,避免捏碎鸡蛋或拿不稳工具;如何设计高效可靠的传动机构,将动力从紧凑的前臂传递至手指各关节。 其次,还有材料科学与控制的双重挑战。 机械手不仅需要“灵巧”,还需要“耐用”和“经济”。过于复杂的机械结构可能导致可靠性下降、成本飙升和能耗增加。而即便硬件设计取得突破,与之匹配的控制软件和算法更是另一座大山。 让机器人实时感知物体形状、材质,并规划出最合适的抓取策略和力度,需要强大的感知计算能力和高度自适应的人工智能算法。 目前来看,特斯拉或许在高层运动控制,如行走、下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末端执行器——手部的毫米级、克重级的精细控制上,或许还未找到稳定、可靠的解决方案。 特斯拉决定暂停生产,将资源集中用于手部设计的改进,是一个面对现实的务实选择。但与此同时,攻克“灵巧手”的难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马斯克也未能承诺量产恢复的具体时间。这也意味着,这场围绕着一双“手”的攻坚持久战,已经成为特斯拉当下最为棘手的问题。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十年前,想要买一台家轿,身边的朋友毫无例外都会推荐合资品牌。而最近,当我和亲朋好友们谈论买车话题时,...

年轻人买车不只是为了方便日常通勤,也为了能随时随地去郊外“撒撒野”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过去,能够满...

自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吉祥物冰墩墩逐渐成为新晋顶流网红,有的商场把它当成吸睛神器,有的家庭把它作为温...

双十一临近,各种福利攻略铺面而来。奇瑞诚意满满,新世代潮跑SUV欧萌达“神助攻”,送上双十一限时五重...

当下10多万级的紧凑型SUV市场,自主品牌还是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话语权。不过,随着合资品牌新车型的不断...

估计任何一个花粉都没有想到被余承东疯狂吹捧的问界M7安全性如此之差吧,不知道多少理性的消费者感到庆幸...
随着空气慢慢暖和起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车上,通风都是一件需要落实的事情了。尤其是春季有利于病毒传染,如...查看全文
掐指一算,立冬已过,winter is coming!每年都是还没做好入冬的准备,人...查看全文
2022G20峰会将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作为G20峰会官方用车,300台五菱首款新能源全球车Aire...查看全文
11月8日至10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2022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期间正式发布了“2022...查看全文
2025年9月29日-Littelfuse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工业技术制造公司,致力于为可持续发展、互...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