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小米宣布了旗下公司CyberOne开发的人形机器人,正进入量产组装阶段。这些名为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用于家庭护理、家政、陪伴等场景。 两会期间,何小鹏提交议案,建议推动支持高智能等级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普及,他建议,为了尽早实现人形机器人可量产可实现商业化价值的L3初阶能力,可以借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路线。 不仅小米和小鹏,蔚来、小鹏、理想、广汽、上汽、北汽、比亚迪、奇瑞、赛力斯,均成立了机器人开发团队,进展不一。特斯拉、丰田等跨国车企也有类似项目。有人称,全球至少有18家车企宣布了进军人形机器人产业。 其实不止是车企,华为、宁德时代、地平线、速腾聚创、科大讯飞等大供应商,都涉足机器人业务。单是2024年12月,小米、地平线、百度负责智驾的高管,就纷纷离职创立或者加入具身智能公司。 搂草打兔子 这是车企继涌入手机、低空飞行器产业之后的新产业。为什么车企和供应商一窝蜂去做机器人,很多人都认为炒概念拉投资,这个因素可能有,但人形机器人或者具身智能爆发有现实因素,那就是AI技术的持续进步,让具身智能看到了现实商业化路径。 至于为什么汽车产业界非常热衷,原因也很简单。车企和智驾供应商在AI投资了智驾方案,包括VLM大模型和LLM(大语言模型),也投资开发了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算法。这个过程中,多种传感器融合、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和转移,电机、电池都玩得很溜了。这和具身智能的研发链路非常接近。 何况,智驾也可以理解为在特定场景下的空间智能,智舱则是自然语言大模型训练出来的,具身智能同样是两者的集合。技术条件如此同源,为什么不搂草打兔子? 现在具身智能在投资圈火了,在消费圈处于火爆的前夜,车企们当然想抢占下一个风口。 机器人多数时候不能替代出行 具身智能未必是人形,需要的是与物理世界互动的能力。做成人形,一方面可能出于复杂场景的需求,这就要辩论双足方便,还是四足、或者轮式更胜任复杂场景,或者干脆做成那种碳纤维刀锋足的样子。另一方面,可能出于人的情感需求。但是做到什么程度,才能避免恐怖谷效应、产生亲近感,这个分寸感、质感的拿捏,技术上已经能实现。 简单说,车企们发现,低空飞行器也好,具身智能也好,都是AI技术积累的副产品。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机器人的潜在需求极为火爆,假以时日,比如说技术发展到AGI实现,机器人会不会占据人类需求的核心,取代汽车的位置? 人形机器人最明显、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家政服务场景。而汽车无论智能化与否,其基本用途在于解决人的空间移动问题。如果人形机器人能成为移动服务终端,那么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替代人出行。说白了,就是帮人跑腿。这样一来,的确消灭了一些出行需求。 不过,就算AGI出现了,在当前社会形态和伦理秩序下,所有人类变成死肥宅,不大可能。即便人类社会变得不需要出门工作,对于多数人类出行需求(职业、家庭需求、人际关系、旅行等),机器人也无法替代汽车消费需求。 汽车产业应该担心的,不是机器人普及 现在人形机器人价格还在3万美元以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是非此即彼的消费,即机器人挤占汽车的消费预算,这很难说。如果预算不足以同时覆盖两者,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核心诉求。 当下的老龄化趋势,肯定会大大强化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同时削弱汽车购买消费。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人形机器人对城市物理基础设施的依赖性非常低,政府也很难透过人形机器人消费来征收太多税费,就像对待汽车那样。这将产生复杂的社会治理后果,复杂到现在还难以想象推动和制约因素,哪些是主要的。 大多数时候,两者需求方向不同,不构成替代。与人型机器人相比,汽车产业更应该担心骑车共享和无人化的演进趋势,后两者结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消灭对私人车辆消费,前提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无人驾驶和智慧城市),让人租赁交通工具出行变得极为便利和低成本,以至于无须拥有私人车辆。但无疑,这是相当远期的场景。即便无人驾驶技术(L5)实现了,将城市交通改造为只适应无人驾驶的路况,也需要天量资金。这钱谁出,可能是个麻烦事。 那么,人形机器人有没有可能替代人类成为司机?这就有点叠床架屋了。智驾只须操控车辆,智驾感知-决策-执行链路都部署在车端和云端,根本不需要人形机器人坐在驾驶席。如果AGI实现,完全可以移植在车端,至少在驾驶场景无须人形。 两者当前是队友 短期而言,由于技术同源和产业链相融,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既可以装到汽车上,也可以装到机器人上,算力芯片也是两者都需要的。推而广之,知识积累、AI基础设施、开发团队、生产线、零部件供应链,对于两者都是可复用资产。 我们看到,汽车产业尽管受到AI冲击,本身非常成熟,只不过面临如何融合新技术的挑战。而人形机器人则处于非常幼稚的阶段,功能有限、成本太高,需求太小。破坏这一链条的动力,来自技术突破。只有好用了,胜任家政和其他生活场景,才有更多人埋单,规模上去了,成本自然下来,然后形成商业循环和技术迭代。 同时,车企也可以在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上,部署统一OS和底层架构,形成数据打通、场景打通的人车家新生态,和现在车企口中的人车家不是一个层次的内核。 当前汽车产业的商业价值高达30万亿人民币,而人形机器人刚脱离PPT,商业价值还不值一提。但具备高成长性的无疑是后者,前者基本上没有市场空白。前者是分蛋糕,后者是做蛋糕。资本对人形机器人更感兴趣,再合理不过。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十年前,想要买一台家轿,身边的朋友毫无例外都会推荐合资品牌。而最近,当我和亲朋好友们谈论买车话题时,...
年轻人买车不只是为了方便日常通勤,也为了能随时随地去郊外“撒撒野”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过去,能够满...
自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吉祥物冰墩墩逐渐成为新晋顶流网红,有的商场把它当成吸睛神器,有的家庭把它作为温...
双十一临近,各种福利攻略铺面而来。奇瑞诚意满满,新世代潮跑SUV欧萌达“神助攻”,送上双十一限时五重...
当下10多万级的紧凑型SUV市场,自主品牌还是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话语权。不过,随着合资品牌新车型的不断...
估计任何一个花粉都没有想到被余承东疯狂吹捧的问界M7安全性如此之差吧,不知道多少理性的消费者感到庆幸...
随着空气慢慢暖和起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车上,通风都是一件需要落实的事情了。尤其是春季有利于病毒传染,如...查看全文
掐指一算,立冬已过,winter is coming!每年都是还没做好入冬的准备,人...查看全文
2022G20峰会将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作为G20峰会官方用车,300台五菱首款新能源全球车Aire...查看全文
11月8日至10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2022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期间正式发布了“2022...查看全文
最后一天离开上海前,参与“中意:新锐导演项目”的三位意大利导演执意改变了行程,赶去观看沪剧电影《敦煌...查看全文